十一黄金周有哪些值得期待?学校封闭的“围墙政策”对旅游业影响有多大?

作者: 武汉中联智诚

来源: 武汉中联智诚


  新冠疫情之下,旅游业正经历着“至暗时刻”,当前危机仍未解除,但是产业的困惑是越来越多,累积出了10个代表性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教授,一直被业界、学界视为打通产学研的佼佼者,他如何回应这些行业困惑以及对旅游产业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值得阅读。

 

  周易水:您怎么看待和分析即将到来的这次特殊的十一黄金周?有不少旅游业界人士说,当前恢复经营的突出矛盾就是国内开放的旅游市场与学校封闭的围墙政策之间的矛盾,您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厉新建:只要疫情不出现反复,十一黄金还是值得期待的。近日文旅部把游客接待量调整到景区最大承载量的75%正是对旅游需求有序、有效复苏的积极、即时的响应与判断。由于中秋和国庆假期叠加,今年十一黄金周有了8天长假期,而且因为疫情原因,以往出境旅游需求转向国内实现的概率会提高。可参照的数据告诉我们,2019年国庆期间7天合计出境游突破700万人次,银联智惠数据显示,这些出境群体的境外刷卡消费高达315.87亿元。当然,这其中不一定都会转化为国内消费,出境消费的延迟实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对于国庆期间旅游发展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

  第一,因为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有比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需求释放,毕竟景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核心旅游要素。
  
  第二,如果人们出游的方式主要是周边游、自驾游的话,旅游产业波及效应的释放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衍生消费可能大打折扣。
  
  第三,很可能国庆假期出游的空间仍以区域性旅游为主,那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主要客源的努力会面临不小的考验。
  
  第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目前所谓的“围墙政策”主要在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其他类型的学校基本不存在所谓的“围墙政策”,所以一方面要看到复学后学生群体防疫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这些群体对整体旅游市场的影响不应被过分放大,而且他们的市场消费在暑假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
  
  第五,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需要积极争取宽松的政策,在当前疫情冲击下亟待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尤其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发声,引起关注,获得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改变自己,寻求商机,推动发展。如果什么条件都具备了,也就不需要企业家的创新冒险精神了。期待旅游业尽快复苏,更希望旅游业能够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周易水:疫情以来,旅游带货直播成为一个现象,不少旅企都参与其中,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产品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而且预售到最终消费周期比较长,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比快消品带货直播更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厉新建:直播带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模式,在疫情期间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值得肯定。2016年我在玉树的一个研讨会上曾经提过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发展的问题。不过当时主要是考虑到旅游世界的消费具有低频特性、生活世界的消费具有高频特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这个低频消费的入口效应,并把“旅游中”的流量入口效应和“旅游后”的流量兑现机会结合起来,所以当时主要是考虑通过旅游客流更好地销售地方农副土特产品。疫情期间的旅游直播带货也有大量的这方面的销售,只不过原来的实地旅游因为流动性受限“移”到了线上,重点抓的转向线下的高频日常消费空间。当然,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诸如客房等旅游消费方面的带货,效果也不错。
  
  对于这种通过直播方式进行的旅游带货,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种预售模式的带货对于当下旅游行业自救、旅游企业度过新冠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是很有益的尝试,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应该给予鼓励。
  
  第二,这种带货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短期借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金融性质,如果发起预售的企业以及预售所涉及的标的企业在预售后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经营问题,预售的兑现就会产生问题,没有科学的善后预案的话,大规模的预售就容易引发集体性事件,对此要给予关注。
  
  第三,现在有些企业预售时明确如果到时不去消费的话可以“退货”,但总体上看,预售产品的机制设计还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包括预售如何跟保险进行叠加设计、预售产品的再转售设计、预售产品跟区块链等方面的结合,这些设计对于游客还是直播企业,都是一种保障。
  
  第四,尽管有些旅游直播带货的销售业绩不是太理想,但也没有必要为此焦虑,能带出更多的货当然是好事,不能带货但如果能够通过直播沉淀一些参与直播的受众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话,也是一笔可资利用的“资产”。旅游直播的效果取决于直播者的影响力、对行业的理解、产品的选择、场景的创新,也来自长期坚持,而不是浅尝辄止,一蹴而就的机会主义倾向不可取,价格至上的带货策略亦非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