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如何适应、迎接“双循环”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导向?
作者: 武汉中联智诚
来源: 武汉中联智诚
周易水:现在宏观语境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种格局下,您怎么看待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旅游企业需要如何准备、适应并调整?
厉新建:一方面,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旅游必将大有可为、可有大为。空间流动性是社会经济循环质量的保障,旅游则是空间流动性全面恢复活跃的核心的风向标,也是在短期内刺激消费最有效的渠道和路径。在激活消费、重振经济的政策工具篮子里,旅游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将受到更大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
疫情对收入的影响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出游支付能力,同时疫情也压抑了很多消费需求、疫情中流动性约束也激发了外出休闲旅游的新需求,因此后疫情时期的恢复性增长甚至某些地区或产品的需求增长还可能会超乎预期的好,比如高质量的度假产品和高品质的周边游产品,前提是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的主线和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另一方面,旅游自身也有双循环的问题,在出境消费能力发生“滞留”的情况下,对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客单价、协同人次规模和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属利好,但前提是要加大国内旅游在质量、秩序、规范等方面的努力,不要被机会主义搞晕了头脑,不要觉得出境旅游出不去了就一定会在国内消费,而是要认识到,只有真正把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到高质量发展这个主线上来,真正完成战略性转向,建立其全面性认识,才能让这次”危机“变为旅游业提质增效的”转机“,旅游企业才能在”危机“中找到”生机“。
虽然人人乐见旅游业形势大好、持续增长,但疫情危机也是涉旅企业转型发展、韧性增长、转轨超越、创新致胜、制度优化、模式变革的好机会。
此外,要提前着手为入境旅游恢复做准备。在入境旅游业务“空窗期”,既要保持核心队伍的稳定(包括企业队伍和人员队伍),在出境旅游业务“诱惑”下入境旅游队伍本来就已受到了极大冲击,那些始终坚持入境旅游业务的“铁杆”企业应该得到重视、关爱;还要认真反思、科学梳理过去这些年来入境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入境旅游改革发展的时间表和行动方案,将入境旅游作为国际人文交流、文化产品出口、建立互信机制的重要渠道,制定着眼长远的入境旅游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带来真发展。
当然,国内旅游本身也有双循环问题,区域间旅游自由流动前提下的一体化发展和旅游消费在区域内沉淀的内化式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以及如何在周边游方面形成新的产品、业态、模式,如何充分挖掘本地的高频旅游休闲消费,都是需要重点回应的问题。
周易水:高质量发展依然被确定为疫情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也会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势。但业界也有观点认为,不少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还处于弱小散差状态,干不过大集团、大企业,疫情后的产业恢复,保民生就业也是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类型的企业怎么办?是要拿出壮士断臂的劲头,还是要处理好平衡呢?
厉新建:首先对高质量旅游发展要有正确理解,高质量旅游不是要高档化旅游。从旅游的需求端来看,高质量不只是为了满足高收入高消费人群的需要,而应该是强调主客共享、高中低结合,以适应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为目标,所以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一个生态化思维指导下的发展,而不是线性思维下的发展。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旅游供给端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形成大中小结合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良性的旅游产业进化格局。
对于中小旅游企业,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支持它们更好发展的问题。中小旅游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一方面它们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也是整个旅游市场活力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它们的就业效应不能忽视,每个中小企业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民生。
因此对中小旅游企业包括中小旅行社,需要给予更宽松的经营环境,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完善包括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内的金融支持政策;中小旅游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经营的规范性、质量保障的稳定性,深刻认识自身的优势所在,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加速微创新迭代。比如旅行社,依然有自身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优化、深化、活化。如何深耕本地资源(包括本地微旅游、慢休闲、深度假等产品方面的探索,以及如果通过对本地资源的有效掌控来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独特价值)、如何融入到大企业(包括大型集团、平台型OTA)构建的产业生态中,是中小旅行社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