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还有哪些值得警惕的产业动向?疫情后的文旅融合之路如何走?
作者: 武汉中联智诚
来源: 武汉中联智诚
周易水:疫情之后旅游产业恢复,您会比较担心什么?
厉新建:对于后疫情时期的旅游产业恢复,最担心的是旅游产业生态在此次疫情中究竟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生态级的。我们可以把疫情下的旅游企业的生死存亡看成是一种自然的淘汰过程,但也不能忽视疫情对整个旅游产业基础的破坏力,对旅游业人才队伍稳定性的影响,对此需要有扎实的调研和数据。
其次,担心的是后疫情时期和疫后恢复过程中的价格竞争问题,因为每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都迫切期待市场消费力来“输血”,各方对旅游市场的争夺就容易习惯性地进入到价格竞争这个传统的路子上去。价格竞争貌似是最容易见效的策略,但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伤害已经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不时显现,要引以为戒。对于各种降价、免费等政策,一定要慎之又慎,理性研判价格竞争度过眼前难关和推动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门票经济问题还值得在学术和实践层面再研究。
周易水: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合并以来,文旅融合明显加速,您怎么评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成效以及不足?
厉新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机构改革以来,文旅融合部门融合进展总体顺利,产业融合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尤其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非遗、文艺院团、博物馆等积极与旅游融合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形势喜人。
同时,需要关注到,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有些问题需要关注。
在给游客带去愉悦、快乐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和意义生成方面的成效还需要深入研究。文旅融合有助于创新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要关注到在快乐之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文涵养的提升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亦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不断让客体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旅游消费领域的同时,要关注客体化的文化转化为具身化的文化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加强对旅游解说系统方面的努力,让客观存在的文化能够转变为主观感受的体验。
要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推进文化文物领域的改革,包括珍贵的文化文物资源十分重要,但保护不能简单理解为守摊子,更不能把这些资源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留地”,而是要切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发展。
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需要让传统的文化表现的更时尚化、年轻化,这个过程中潮、萌是重要方式,但不能一味甚至过度地进行萌化、潮化处理,而应该在遵守基本底线和创意发挥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对于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深入认识,除了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原则和共识之外,不能局限于文旅融合的灵魂说和载体说,还要关注文化旅游之外的其他旅游业态和领域的发展,除了关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