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旅游新特点与发展机遇
作者: 武汉中联智诚
来源: 武汉中联智诚
吴剑从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疫情常态化下的旅游数据变化、目的地人货场的变化和积极策略、旅游目的地的新机遇。
◆ 多久可以恢复旅游?
大数据显示,今年3月—6月,出游主要集中在周边游;6月以后,出现长线旅游需求,主要以自驾、自由行为主;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但不会安排出境游;针对出游计划,用户的第一次出游以周边游为主,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开放跨省团队游业务后,国内游增速较快;小包团、高端定制游增量明显;“人少、自驾、安全”成为关键词;用户普遍认为国内比国外更安全。
未来一年,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最看重安全卫生。旅游者对退费政策、应急措施、旅游保险给予更多关注。“社会安全秩序”“卫生健康状况”和“自然景观”是未来一年最多旅游者看重的因素。特别是“应急措施”(+10.2%)、“退费政策”(+8.4%)、“旅游保险”(+7.9%)提升最显著。
疫情恢复最快的一个旅游城市——三亚
◆ 三亚:关注力
短视频数据显示,三亚位居“最具网友关注的旅游城市”榜首。
最具行动力前往海南旅游城市排名: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
◆ 三亚:场的变化
互联网、短视频对三亚旅游的宣传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 三亚:消费力
同程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显示,7月份,飞机票同比超35%、火车票同比降20%、酒店同比增25%。恢复水平远超全国其他城市。
疫后旅游行业眼中的变化
消费习惯的变化 :自由行、碎片、目的地定制小团、特色。
消费心理的变化:安全保障、一车一小团、为舒适升级买单、享高奢品牌体验。
消费产品形态的变化:机票多次往返、酒店2+N套餐、船票+购物、康养旅居、海上活动、美食体验、科普研学。
消费动机的变化: 免税购物、多次复购、新型体验、时尚潮流。
获取信息和渠道来源的变化:短视频、直播、社群等新渠道。
◆ 新常态下旅游新变化
人的变化:低线化城市用户的崛起、线上化渗透力的提升、价格敏感的爆品策略、自由行产品的多元化趋势、预售旅游产品接受度提升、国家宏观疫情调控的影响
货的变化:目的地的货是什么?包括吃、住、行、游、购、娱。
场的变化:一是“云上”包括云会议、云旅游等;二是直播,娱乐化向快消带货化;三是社群,人人营销、人人带货。
◆ 未来存在的机遇
机遇一:短视频带来的目的地内容流量新红利和品牌塑造新阶段。
机遇二:直播与社群带来的目的地带货新模式。
机遇三:新产品和新业态对传统旅游业态的创新迭代。自驾、房车、旅拍、旅居、康养、主题、生活美学、私家定制。
机遇四:科技创新赋能文旅目的地。以科技为创新生产力,推动产业智慧升级。同程旅游以“互联网+旅游”战略为引领,不断突破思维边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技术,打造一站式智慧平台、创新智慧管理、升级智慧旅游体验、构想未来智慧城市,推动智能应用升级。
机遇五:长三角一体化下的乡村振兴经济与乡村美学生活社区。乡村旅游新业态在政策层有长三角一体化、文旅融合、乡村经济;在理念层要原生态、轻度假、重文化;在客群和形式层要重视家庭亲子、新生代、健康养生、周末&节假日、自驾游。
要故事化(人物IP形象故事、人文浸润好于宏大叙事)、年轻化(开拓年轻人群,夯实基础,布局未来)、社交化(拥抱社交媒体)。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农旅经济。以轻度假、原生态、重文化为理念,关注休闲体验消费。打造一种文(文化体验)、游(生态游览)、农(农业休闲)、教(环境教育)的近郊乡村轻度假新模式,以满足周末和节假日,家庭亲子/新生代/健康养生人群的自驾游/旅居需求。讲好乡村故事、发现乡村好物、创造美好乡村生活。
机遇六:消费创新中寻找新场景与内容。谈到消费产品创新,就不得不提到供给侧改革,要做到消费升级、品质体验;大内容、新全域;场景式、沉浸式;数字化 、IP化等。
从一张门票到综合式消费。景区资源相对稀缺,门票经济仍然重要,毛利率较高,但是要做到景区到酒店再到目的地,体验升级、交叉转化、综合消费、全域运营。例如酒店跨界,无印良品、宜家、网易严选等,对旅游产业本身的挑战与机会。即使单一门票和单一酒店,面对消费升级创新的机会关键要解决“怕与痛”、体验“爽和炫”。要回归到用户对文化旅游的真实需求、触摸到用户对于消费升级的敏感趋势、营造好用户品质生活的场景构建、创造好用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延伸。
机遇七:中老年旅居康养。疫情后的康旅时代需要细分用户 创造高匹配度;需要产品品质、服务深度价值化;需要资源整合、人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