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低密度+高质量”发展?一个伪概念!

作者: 武汉中联智诚

来源: 武汉中联智诚


  因为疫情,文旅部提出了:“各旅游景区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合理控制景区每日的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因此有媒体提出了旅游业“低密度+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但这个概念事实上是个伪概念,经不起基本的推敲。
  
  一、不论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还是从个案无法代表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个是伪概念。
  
  旅游业“低密度+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大都是一些欧洲小镇或景区,但这种简单的类比有致命的缺陷:
  
  一是不要把现阶段中国跟欧洲比,因为人均收入差距太大太大。以德国为例,2019年人均收入34359.90欧元,折合人民币265950元人民币(2019年11月汇率,1欧元约等于7.74人民币)。中国呢?30733元人民币。也就说人均收入方面,德国是中国的8-9倍,整个欧洲层次不齐,但是人居收入至少是中国4-5倍以上,现阶段能把中国能和欧洲简单粗暴的借鉴吗?
  
  二是不要把个案放在整个“旅游业”的层面上讲,因为“旅游业”讨论的是平均水平。中国不乏有个案“低密度+高质量”的,不说别的,比如某些会所,是足够的“低密度+高质量”,人均客单消费在十数万、数十万的也都有,问题是某几个会所能代表行业平均水平吗?能够就此进行全行业推广吗?所以个案与整个行业的代表性,中间的差距非常大。即使是欧洲有某几个个案,我想欧洲也不敢提整个层面上的“低密度+高质量”的。
  
  所以这个概念无论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还是从个案无法代表整个行业的角度,这么提都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是一个伪概念。
  
  二、旅游业“低密度+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客单支撑,哪来那么多高客单?操作层面来看,伪概念!
  
  在旅游业里,一切的概念,都要落到操作层面检验。行业里有句实话:“不服来干!”
  
  “低密度+高质量”蕴含的就是:
  
  ①占地面积大。如果占地面积不大,很难达到低密度的要求。
  
  ②投入高。如果投入不高,很难达到高质量的要求。而且不仅仅是设施的投入,还有人力的投入,各种设计、体验等方面的投入,如果投入不高,怎么会有高质量?以旅游步路为例,如果粗略修一条水泥路,那是很难有高质量颜值的,至少也要是木道铺装,再加相应修饰,但这个投入及维护立马就非常高了。
  
  ③游客少。既然要“低密度”,那人群必然要低密度,那么游客必然是要少的,否则就难以低密度了。
  
  ④消费高。投入高,而游客少,用最简单的脑回路来思考一下,都知道如果要维持下去,那就要单个旅游者非常高的消费,否则是不能支撑的。
  
  上面就说过,普遍的中国的经济水平是很难支撑起这种项目的。那么对于投资的甲方来说,它们对于这种需要他们高投入,且客群小的项目,会具有巨大的热情吗?眼看着巨大的投入进去,而捞不到最大量的客群,甲方傻吗?
  
  从实际层面,即使是长隆这样的旅游巨头,也还是依赖大众市场的,像现阶段它“低密度+高质量”把客群降到一定比例,就不得不卖储备发展的土地来进行资金保证了。而且一旦没有持续的高客单,后续的设施设备维护,人员队伍建设,都需要持续投入资金,钱从哪里来?资金链断裂是大概率事件。
  
  “低密度+高质量”,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客单消费人群,那就是一种低坪效的项目,如此高的投入,如此低的坪效,客官,你这么造,当甲方爸爸傻吗?